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法國的慢調斯理


「人們寧願以低廉的價格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願深究各種物事的來源。」《雙城辭典(一)》頁一七四

波爾多,常聞酒之美名,在醞釀出醇醇酒香的背後,是那種慢調斯理的生活態度。

在生活態度背後,是那種著重細節及情味的哲理惟有慢調斯理的節奏,才有耐性去探究物事的來源。這種專注,在一頓午飯當中,已深深體會到。

中午一點多,終於在火車站集合所有人,前往河畔的法國餐廳 Le cafe du Port。車子剛到,已看見當地朋友連同家人,在門口迎接。各人醒目地排隊互相親吻,一輪法式寒暄後,才終於坐進位子等開飯。

首先是遞上一盤焗製脆多士配橄欖醬,以及一枝蒸餾水及氣泡水,先歇一歇息,聊聊天,方始遞上餐單,慢慢介紹。麵包都快要被胃濡濕消化掉之際,才終於捧上頭盤-- 法國新鮮生蠔,鮮美飽滿的,吞下之際,恍如置身海洋。然後在我們飢餓的情況下不出數秒,蠔連同配搭的白酒一同被融掉在濡沫之間;還得再等法國人們和侍應聊完天,才會端上主菜。此般蠕慢的速度上菜,你是不可能像在香港餐廳般一頓翻桌三數輪;也因此法國餐總是吃上三數小時。午餐也如此。但,正因如此,每一道菜也留有很多空間,每道菜、每一種調料、每一款擺設,彼此的交雜和呈現,也有了細嚐和詮釋的空間。

跟隨法國美食文化的旅程,汲汲營取每天放進口中,最後幻化成為身體細胞的源頭,才驚訝,當人努力追尋自然的律法,誰也更著重身體如何從大自然中取得養分。


法國餐總是慢調斯理的,也提供了一個空間,讓我們把生命放進口裏咀嚼時,也能咀嚼它和自然之間的往來,而我們人類,也有一天回歸自然,成為食物的養份。

人為善也雷同。當我們不只是喜歡當刻的滋味,能用心去深究各種物事的來源,人之性本也好為善,也就無謂計較當刻的尖酸或苦澀了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