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活在城市的身份說明


城市裏,人們似乎必須要有可以名之之身份,才能在社會立足;必須有一個可以符合社會體制的狀態描述,才能安然地走在城市圈內。 


剛剛大學畢業時(也只是一百八十天前的事),身邊99.9%的舊雨新知見面第一句話,便是:「打算找甚麼工作?」我並沒有敲鑼打鼓地找差事,也很安然。並非我豁達,而是我一早草擬了這個奢侈的時代所能接受的說辭:我想在投入工作以前,背起背包去往後沒有機會去的地方遊歴,見識見識世界。回來就會找工作的啦——最後這句才是重點!像是說:「放心,我很快會找到一個接替的身份。」

  幸運地,我回港不久就找到了,如今在一間專為創業人士而設的「共用工作空間」工作。這裏大部份創業者都意氣風發,完全沒有一般香港傳媒所言的創業即是失業;花了一段時間逐一閒聊天,才知道這些人大多不是純港式出身,不是劍橋大學就是高盛銀行,要不就是年紀輕輕便駕著寶馬到處跑的名流。惟一人從不在大伙兒互換大學前職時發言,只是靜靜地聽。原來,他當年中五畢業就出身,無緣唸大學‧‧‧‧‧‧

  活在城市裏,必須要有個進入體制認同的身份,並有證書附之說明的。否則,說甚麼都像在騙人,都像徒然。對於未有成績的創業者、改革者,總之沒有「權威認可」的,都不是知識;這種身份定義,同時也是大眾免費送給建制者的最大貢獻。但我一直相信,社會的改革一定是靠這些不受體制拘禁的人所驅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