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科技,雲端,關係」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科技,雲端,關係」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11日星期四

非婚是一種態度

母親大人由我未談戀愛到談戀愛,都忍不住插一腳進來,關心著我的進度和狀態,最擔心的就是我不結婚及不生兒女。相信正值新春節拜之際,不少成年人如我也面臨這種熱情的關注。

在網絡某一角落偶爾學到一詞,十分適合後現代青年拿來應節,「非婚」。

「非婚」是相對「未婚」的一個較進步的個人發展概念。「未婚」即預設一個人應該要結婚但尚未進行的狀態,「成家立室」此一家庭發展觀念被牢牢套在不處於婚姻關係的成年人身上。在亞洲地區不按照結婚(異性婚姻)——生兒育女—扶子女的劇本場次進行的成年人,逃不了長輩無限關切的熱情(做了也會被關照),同時也要面對主流社會一堆標籤與睥睨。

「非婚」在字面概念上,是指不在婚姻關係當中。字義上,「不在某關係當中」的描述大大減低非做不可的預設立場,降低必然婚姻的制度色彩。

這不是要反對婚姻的存在意義只是否定視婚姻為戀愛或性關係的正當性。僅循此道之人,必受著不同程度的情感束縛及精神折磨,也是遠離精神自由的愚昧思想。正如我們為單身狀態花盡力氣去說服自己「單身多好」,那也是一種因家庭標引起的精神虐待,才要努力去說明不這樣也好。人有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應盡量消弭外界付諸之標籤。


單身而自在,雙身而快樂,已足矣。婚姻可以賦予一段關係法律上的保障,但不保證安全或快樂,沒有也不是缺憾。自由戀愛的美好,或者就是來自於沒有預設關係的束縳放開對傳統家庭關係的過份執著,也許能讓人活得更自在。

2014年3月2日星期日

朋友還是該見面的 What’s App 不能幫我

  昨晚和朋友在家樓下繞行五個小時,深深的夜,默默的腳步聲,無盡的話語,交換的,不是平日在電話裏以符號代替的短訊,而是思想和對對方的關切之心。我就知道:朋友還是該見面的!

  一直奇怪自己和他人的網絡是怎樣形成的?我站在自己一塊小小的浮冰上航行,自己一個的話,很難站得穩,於是乎,我想和旁邊的同類牽手,聯成網絡,鞏固彼此的生命,關係就此產生... ...

  是這樣嗎?有了What's App這類即時傳訊工具後,我似乎懶躲起來:一機在手,我可以輕易地loop朋友的近況,快速地向對方傳遞短訊,打漏更可即時補漏。不管對方願不願意,你或他也得被動地接受。幾乎每天都能輕易交流,但其實,我並沒有從中感受到對方的心情和思維的轉變,他也如是。

  時間因科技擴展了,用秒速計算;關係卻更疏遠了, 著緊卻不再打電話,也不再登門造訪,而更常是用難以作深度交流的即時通訊工具,隔著雲端對話。怎麼溝通。爸爸媽媽談戀愛,是用以頁數作記錄的長信,到了我們談戀愛時或許尚能展示出來,作為後代的教育。到了2014年戀人呢?我們以秒數的「嗯」、「好」、「喔」之類的短訊交流,今天過了,明天便難以追溯。它隨時在字海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卻也隨時也可以在數碼世界中被公開。

  科技沒有改變浮冰的狀態,只是加快移動的速度,愈追求科技的前進速度,愈縮小自己思考關係的空間,變得淺薄而無味,快速的對話無法培養出使人契合的黏合劑,面對面的勇氣隨著時日逐點消失... ...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浮動、脆弱,一不小心便失去平衡,把聯繫著的人也拖進水裏;人和人的關係也可以很強壯,當兩塊浮冰黏合,互相扶持,浮冰的狀態便可改變。這需要時間和心機去經營,不是偶爾一兩個短訊敷衍便可。

  朋友呀,其實我想說的是,朋友是需要直接、有溫度的連繫,隔著雲端,始終太遙遠了,無法想像此時此刻的背景和心情。

  想念的話,我最好還是打通電話,至少聲音裏有你們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