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gend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gend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卡露的情人》女同戀只是虛幌

卡露的情人的圖片搜尋結果
「愛是甚麼?」此一亙古永恆的問題,如世界和平一樣,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是無法深刻感受到的,惟有遇上要抵擋的時刻才能悟出真諦。
《卡露的情人》一劇演譯的是1950年代的美國愛情故事,描述二人的火花如何在相處中愈演愈烈,如何受到世俗的阻擋和內心的取捨。Carol Arid 和 Therese Bevilet 二人因一個眼神接觸而開始,郤因為Carol為與前夫爭取女兒的撫養權而結束這段情,後來又因念念不忘而放棄撫養的訴訟。
故事情節似乎是普通人的戀愛波瀾,但當陷入愛恨纒綿的主角均為女性,你又有何立場?Carol的丈夫以道德原則為由控訴她並不適合撫養女兒,Carol亦要為此奉上親生女兒。看著覺得恐怖的是,半世紀以後的世界,對異性戀以外的愛情驚訝得指指點點。路漫漫呀!
然而,《卡》作為一齣以女同為賣點的電影,焦點卻不是社會環境對Carol和Therese的鞕撻,只是逼使Carol認清愛情重要性的小插曲而已,最大的衝突線索反而是主角對愛情得失的個人衡量。這叫進場看戲的人,可能既羡慕又不恥。羡慕其沒怎麼接觸社會的反對目光;不恥其以SheShe之名賣罐頭劇情,對同性戀的時代障礙輕描淡寫,專注描繪愛情之個人抉擇。(當然,你可以反駁說:「假如女同是社會所認可,Carol無須放棄撫養權。」但其實婚外情在任何異性婚姻中同樣是不道德的,所以這部分換上其他類似的控訴亦無不可。)
其實是荷里活的罐頭劇情,卻因為是50年代的女女戀愛,霎時變得很juicy。在倒敍和首尾呼應的結構下,發現了愛是不可遺棄,然後大團圓結局‧‧‧‧‧這是荷里活票房不敗的把戲,但如同大部分看肥皂劇的觀眾般,只要扣上一個夠juicy的主題就夠了,換湯不換藥也好。《卡》也是。利用女同製造話題,內容重覆,對白不精,難為了兩位主角細緻精準的演技,她們竟能用眼神和語氣把普通的"Would you?" "Yes" 在不同場景下竟帶來截然不同的感情,如詩般扣入心弦。

好的演員,安全的劇本。 

2018年3月20日星期二

As a woman

I had no idea of "what is women" before falling in a relationship in a comparatively equal sexual society.

I was once being oppressed when living in a remoted closed village in young age, a girl as an evil being whom shall be confined in a house for "producing boy creatures". It is not the story at my home but as a young girl in that context were still nourished by this notion.

For most of the village women, giving birth and being housekeeper are their destiny, the natural responsibilities she should not deny. As Simone de Beauvoir pointed out, women are "the other" subordinate to male.

Freedom is always the fundamental need of presenting self as a human being. The more feminist doctrine I'd read, 5e more I respect Jane Eyre in her early 19th century. Jane chose what she loved rather than attached to the man she could rely on.


Women are always too good to the other part, too emotional and too dependent. Why you laid down for man and soon so easy. We choose clothes that can't act free, choose shoes that can't run fast. Could we protect the flesh rather than skin only? 

2016年2月11日星期四

非婚是一種態度

母親大人由我未談戀愛到談戀愛,都忍不住插一腳進來,關心著我的進度和狀態,最擔心的就是我不結婚及不生兒女。相信正值新春節拜之際,不少成年人如我也面臨這種熱情的關注。

在網絡某一角落偶爾學到一詞,十分適合後現代青年拿來應節,「非婚」。

「非婚」是相對「未婚」的一個較進步的個人發展概念。「未婚」即預設一個人應該要結婚但尚未進行的狀態,「成家立室」此一家庭發展觀念被牢牢套在不處於婚姻關係的成年人身上。在亞洲地區不按照結婚(異性婚姻)——生兒育女—扶子女的劇本場次進行的成年人,逃不了長輩無限關切的熱情(做了也會被關照),同時也要面對主流社會一堆標籤與睥睨。

「非婚」在字面概念上,是指不在婚姻關係當中。字義上,「不在某關係當中」的描述大大減低非做不可的預設立場,降低必然婚姻的制度色彩。

這不是要反對婚姻的存在意義只是否定視婚姻為戀愛或性關係的正當性。僅循此道之人,必受著不同程度的情感束縛及精神折磨,也是遠離精神自由的愚昧思想。正如我們為單身狀態花盡力氣去說服自己「單身多好」,那也是一種因家庭標引起的精神虐待,才要努力去說明不這樣也好。人有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應盡量消弭外界付諸之標籤。


單身而自在,雙身而快樂,已足矣。婚姻可以賦予一段關係法律上的保障,但不保證安全或快樂,沒有也不是缺憾。自由戀愛的美好,或者就是來自於沒有預設關係的束縳放開對傳統家庭關係的過份執著,也許能讓人活得更自在。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女人要光明磊落地愛


獨立別淹浸女人的婚姻,女人要光明磊落地愛。

獨立。不管妳年紀多大了,獨立都得自己爭取!為甚麼要爭取?因為世上有太多情感和利益來束縛妳,還有妳自己貪婪的心和情感關係。

獨立。是為了依從自己的心意而行,從晚到事業到每一天的生活,都能從心地選擇,不受貪念所誘惑,不受關係所左右。

噢,這是何等超凡的境界喔。是的,可我不願意等到人生七十才「從心所欲」。Practice makes perfect! Simply make it as everyday practice. 獨立練習,現在開始!

練習不受家裏父母的性別封建觀念,如果妳認清這是一場男尊女從的壓迫游戲,有能力拒絕的話,別傻傻地踏進去,試著別太在意媽媽說的:「未結婚前,女人別太早順從男人」come on Mom, 順從的意思是不平等關係,這對男/女都是不應該的事,男人做兵順從娘娘就不受傷害嗎「哥哥是男人沒所謂,但妳是女孩就該好好保護自己」然而妳叫我做家務時,可曾說:「哥哥是男人手掌粗點沒所謂,但妳是女孩就該好好保護自己雙手。」這些事情和做家務一,不論男女都有共同責任,女人總是對自己同性的人特別苛刻。

愛是體現在自在簡單的相處裏,而非叫「婚姻」的禮儀。我抗拒以婚姻來證明他就是惟一,我更抗拒以婚姻來令相處光明磊落,我的道德觀不在婚姻而在愛裏。

「女孩子未結婚在外過夜真不該?女人結了婚還回家真不合禮儀?」如果婚姻才能令男女關係合法化,那麼是否也把一位女性排諸生長的家庭之外?

活在摩登世代的女人,尚且用著這一套去規限別一個女人的言行。到底甚麼時代才能令這種剝奪女性自主權的話語消失?

Come on mum, 別再把女人扣鎖在婚姻裏。Free yourself Free me.